信道


信道

其实通信里的 “信道” 很好理解,就像信号要走的 “高速公路”—— 一边连发送端(比如你手里的手机、路边的基站),一边连接收端(比如朋友的手机、后台服务器)。但这条 “路” 可没那么好走,时不时会遇到 “堵车”(干扰)、“路太窄跑不快”(带宽)、“装太多会超载”(容量),甚至 “路面坑坑洼洼”(衰落)。今天就顺着这几个点,跟大家掰扯清楚信道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
一、噪声与干扰:信道里的 “信号杂音”

要是把信号比作咱们说话的声音,那噪声和干扰就是周围的 “杂音”—— 要么盖过你说话声,要么让听的人听不清,比如打电话时的电流声、刷视频突然卡顿,多半就是这俩搞的鬼。虽然都是 “添乱”,但它们的来头不太一样:

噪声:信道自带的 “背景杂音”

噪声是信道本身就有的,没法完全消除,就像你待在房间里,就算没人说话,也能听到点空气流动的声音。常见的有这么几种:

  • 热噪声:导体里的电子乱晃产生的,比如路由器、手机芯片工作时,都会有微弱的电流噪声,温度越高,这噪声还越明显;
  • 散弹噪声:多在二极管、三极管这类电子元件里出现,因为带电粒子传输没个准头,比如基站放大信号时,偶尔会有微小波动;
  • 宇宙噪声:听着挺玄乎,其实就是太阳、星系这些天体发出的电磁辐射,对卫星通信、短波通信影响挺大。

干扰:外部闯进来的 “刻意杂音”

干扰是从信道外面来的,要么是人搞出来的,要么是其他设备影响的,就像你正说话呢,旁边有人突然大声嚷嚷。平时常见的有:

  • 同频干扰:不同设备用了一样的频率传信号,比如两个离得近的 4G 基站,要是频率没规划好,就会互相抢信号;
  • 邻频干扰:比如家里的 WiFi 用 2.4GHz 频段(信道 1 到 14),要是邻居家的路由器跟你用了相邻的信道,俩信号就会 “打架”;
  • 人为干扰:这个就很常见了,比如考场、会议室用的信号屏蔽器,还有工厂里的电机、电焊机,它们产生的电磁辐射,都会影响正常通信。

不管是噪声还是干扰,最后都会让 “信噪比(SNR)” 变低 —— 信噪比越低,信号越容易失真,像视频卡成 PPT、语音断断续续,都是这个原因。

二、信道带宽:信号传输的 “道路宽度”

信道带宽就像公路的车道数,车道越多,能同时过的车就越多,速度自然快。但在通信里,带宽得说得再准点:信道能有效传信号的频率范围,单位是赫兹(Hz)。

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:现在常用的 WiFi 6(802.11ax),支持 20MHz、40MHz、80MHz、160MHz 四种带宽。就说 160MHz 的,它的频率范围能覆盖 160Hz(比如从 5.1GHz 到 5.26GHz),能传的信号 “跨度” 更大,所以理论速率最高能到 9.6Gbps,比 20MHz 带宽(最高 650Mbps)快多了。

这里得区分两个概念,不然容易混:

  • 基带带宽:直接传 “原始信号” 的带宽,比如固定电话的基带带宽是 300-3400Hz,刚好能覆盖咱们说话的主要频率;
  • 通带带宽:传 “经过调制的信号”,比如把基带信号调到高频上再传,像手机 4G 信号的通带带宽,常见的有 5MHz、10MHz、20MHz,带宽越大,能装的用户和数据就越多。

简单说就是:带宽是速度的底子—— 要是带宽不够,再牛的通信技术也白搭,就像给自行车道开跑车,根本跑不起来。

三、信道容量:信号传输的 “最大载重”

如果带宽是 “道路宽度”,那信道容量就是 “这条路最多能装多少东西”—— 具体说,就是信道在 “传信号不出错” 的前提下,能达到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,单位是比特每秒(bps)。

说到信道容量,就绕不开 “香农公式”,是信息论之父克劳德・香农提出来的,公式长这样:

C = B × log₂(1 + S/N)

这里面:

  • C 是信道容量(bps);
  • B 是信道带宽(Hz);
  • S/N 是信噪比(信号功率和噪声功率的比值,没单位)。

从这个公式能看出来两个关键点:

  1. 带宽和信噪比一起决定容量:带宽越大、信噪比越高,容量就越大。比如同样带宽下,5G 基站的信噪比比 4G 高(因为信号处理技术更先进),所以 5G 单用户的速率比 4G 快很多;
  2. 信噪比不是越高越好:要是信噪比已经很高了,再往上提,容量增长会越来越慢;但如果带宽能无限大,容量会趋近一个上限(C ≈ 1.44 × S/N₀,N₀是噪声功率谱密度)。

给大家算个实际的例子:假设某 4G 基站的带宽是 20MHz,信噪比是 100(也就是 S/N=100),代入公式算:

C = 20×10⁶ × log₂(1+100) ≈ 20×10⁶ × 6.65 ≈ 133Mbps

这就是这条信道的理论最大速率,不过实际用的时候,因为有干扰、信号损耗这些,速率会低一点,一般在 50-100Mbps。

四、 移动衰落信道:信号传输的 “路面颠簸”

前面说的信道,默认是 “不动的”,比如光纤、家里的网线,传信号相对稳。但在移动的时候,比如走路、开车时用手机,信道就变成了 “移动衰落信道”—— 信号就像在坑洼路上走,时强时弱,这就是 “衰落”。按影响范围分,主要有三类:

1、路径损耗:信号的 “长途衰减”

路径损耗就是信号在传输过程中 “自然变弱”,跟声音越传越远、音量越小一个道理。它只跟 “传输距离” 有关,离得越远,损耗越大,信号越弱。

比如你在小区楼下,离基站就 100 米,手机信号满格;等走到 3 公里外的公园,离基站远了,信号就变成 2 格了 —— 这就是路径损耗的锅。不同传输介质,路径损耗的计算公式不一样(比如无线信道用 “自由空间传播模型”,光纤用 “衰减系数模型”),但核心都是 “距离越远,损耗越大”。

2、大尺度衰落:信号的 “区域衰减”

大尺度衰落是在路径损耗的基础上,再加上地形、建筑遮挡导致的,衰减得比较慢,影响范围能到几百米到几公里,变化也慢 —— 比如你走路的时候,可能隔几十米,信号强度才变一次。

常见的情况有两种:

  • 阴影衰落:比如基站信号被高楼、大树挡住了,在挡住的那片区域里,信号会整体变弱,就像阳光被乌云遮住,形成一片阴影;
  • 地形衰落:在山区很明显,基站信号被山挡住,山背面的信号肯定比正面弱很多。

大尺度衰落会导致 “信号覆盖不均”—— 比如同一个小区,离基站近的楼信号好,离得远又被其他楼挡着的,信号就差。

3、小尺度衰落:信号的 “瞬间波动”

小尺度衰落是在大尺度衰落的基础上,因为 “多径传播” 导致的,波动特别快,影响范围就几米到几十米 —— 比如你在室内走路,可能走 1-2 米,信号就从满格变成 1 格,甚至偶尔断一下。

关键原因是 “多径传播”:信号从发送端到接收端,不会只走一条路,会有直射、反射、折射这些不同路径。不同路径的信号到接收端时,因为 “相位差”,会互相叠加或者抵消 —— 叠加的时候信号变强,抵消的时候信号变弱,所以信号强度会剧烈波动。

比如你在屋里走,手机信号一会儿好一会儿差,偶尔还卡顿,就是小尺度衰落搞的(信号经墙壁反射后,跟直射信号互相干扰)。小尺度衰落对移动通信影响最大,现在 5G、未来 6G 都在重点解决这个问题,比如用 MIMO 多天线技术,靠多根天线接收不同路径的信号,减少衰落的影响。


从噪声与干扰的 “信号杂音”,到带宽的 “道路宽度”、容量的 “最大载重”,再到移动衰落信道的 “路面颠簸”—— 这些都在影响通信的质量和速度。搞懂这些,不仅能明白 “为啥 5G 比 4G 快”“为啥地下室信号差”,也能看清未来通信技术(比如 6G)的方向:其实都是在 “优化信道”—— 减少干扰、扩宽带宽、提升容量、对抗衰落,让信号能传得更顺、更快。
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